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

第333週-好音樂的科學

鋼琴手,愛立刻:

多年前我的Java能力暴增,是因為看了本書Thinking In Java,打通我幾個專屬程式語言卡住的淋巴結。小說能力,靠的是這本書:Plot & Structure,自此靈感大爆發。關於音樂狀況比較不一樣,基於這方面離譜地沒天分,彈了幾年的鋼琴還是很多事沒搞懂,好險這本書(好音樂的科學)How music works的出現,身為工科的人,需要用科學理性的角度去理解"感性音樂",利用肉眼看不到,耳朵感受得到,想像幾個波型在空氣間互相影響。這本書的作者John Powell,除了是物理學博士還是個玩音樂的,更重要的是他超強的幽默感,讀這本書無限地愉快。為了表示真正的尊敬,我吸收了一些知識成為一輩子的東西,以下列出:

1,樂音和噪音(notes and noises)的差別在於人類身體構造對音波的感受。噪音是不規則的音波,樂音是規則上下擺動的穩定波形,為了產生穩定的波形,樂器基本上的發音裝置都是圓柱體,鋼琴和小提琴的弦,鼓本身,薩克斯風的管。

2,音波上下擺動的速度也就是頻率,決定了高低音。

3,兩個C之間弦剛好差一倍,也就是頻率差了一倍。一樣倍數的頻率,波形是可以相互完美的,也就是一起彈的時候不會破壞波形,會搭。


4,兩個C之間分成12個均等分,如鋼琴的黑鍵白鍵,每個之間相差半音,在這12個當中,有很多的七個組合彼此的搭配是會有個好波形的,如C、D、E、F、G、A、B這七個,或是F、G、A、B♭、C、D、E這七個,總共12套,以C開始的叫C大調,F開始的叫F大調

5,承上,所以上次白毛、鄭兄和我,一起演奏的時候無比難聽,是因為我們都同時間彈了不同調,是因為波形幾乎被我們搞成了不規則的噪音。其實每個調的功能是一樣的,調的發明是用於,歌曲的轉調,產生落差,產生感受。當然我們沒有天分不見得聽得出來。

6,以科學的角度,音樂沒有天分這回事,都是練習,不要再找藉口了。


鼓手,小表:
1.   20160727 上課(1hr )
1.1. 調整左腳基本動作,在再加右腳踩大鼓
1.2. 需要習慣一下

2.  20160729 到教室練習(1hr )
2.1. 繼續調整左腳基本動作
2.2. 需要再習慣一下
2.3. 兩腿都好酸

烏克麗麗手,阿培:
再買一台新車,另外很想賣了賓士



小號手,老黑:
上週去看泰姬瑪哈陵 依舊美麗矗立在那⋯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